《中亚东干话调查研究》简介--王  森

  • 专著

  • 2019-01-24

  • 2006

 本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王森等,由商务印书馆于2015年出版,61万字。

一、本专著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0多年来,东干族处在俄、吉、哈众多异族语言包围之中,割断了与国内汉语的联系,它的整体和局部与国内源头方言陕、甘话及汉语普通话都存在诸多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可以看出一种语言在脱离它的群体处在被异族语言完全包围的封闭状态下,它自身如何发展。本专著对东干话做了基础性的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揭示了东干话的上述差异,以及它与近代汉语、西北相关少数民族语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挖掘、整理、归纳出了东干话的结构系统,发展途径及某些异化现象。从而为国内外所关注的东干话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观点,把东干话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促进汉语西北方言的共时与历时研究,进而为普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支持。

本专著的成果也可为“一带一路”相关的中亚国家和民族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相应语言支持。

二、本专著的创新之处

(一)原创性:本专著第一次提出,并回答了下列问题,计有五个方面,选述其二。

1.东干话词汇发展的多元化倾向

即词汇发展中谈到的使老词多义化等6种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多义化是语言词汇发展的共性,而此外的其他途径则为东干话所独有,即它或者用句法手段(就是使用短语)来弥补相关词语表达的缺失(如用缝衣裳的车车子表示缝纫机),或者用甲词形表达乙词义(如用发展兼表发育)等等。这些词大多是其相应词语缺失或音义残存的替代形式。它是由语境封闭造成的。它不同于欧美等域外华语,代表了另一类型。

2.东干话语序特殊

它的下列语序和汉语普通话正好相反,或存在较大差异。内容很多,选述如下。

宾语常常放在谓语动词前;状语的语序和汉语差异最大:各种介词短语充当的状语总是放在主语前(如“替人们把一切活机器做的呢”);多个状语之间的语序和汉语的差异情况多样,总的倾向是在肯定句中,与充当状语的词语的音节结构(即单音节或多音节)有关。详见该书相应内容;在否定句中,单音节否定副词(如“不”等),一般情况下,总是紧靠在谓语中心语前,而其他词语总在否定副词前。大致有7种情况。详见该书相关内容。

(二)拓展性:本专著参阅国内相关论著、近代汉语、相关方言,对有关问题作出了整合、拓展、定型。

本专著的总的构想是补短板,体系化。

首先是补短板。就是不回避重要的没得到解决的问题,攻坚克难,着手解决。如本专著首次提出的东干话的两种“借调法”就是大家都回避的语音难题。词汇、语法方面也都如此对待,着手解决。

紧接着就是体系化。面上的问题原本都有了描写,点上的短板现在也都得到补足,东干话内容的全貌就呈现出来了。这时再按语音、词汇、语法三大系统对全书的上述内容分门别类做出整合、归纳,它的章法就应该是系统完整科学的体系了。

三、本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专著有关东干话语序的内容,曾先期在《中国语文》上发表,受到《中国语文》编辑部等内地和香港有关专家的重视,多次引用。

本专著的有关内容已被引入有关专业,如西北师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部分师生就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