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基于问题地区和对外开放的视角》简介--汪晓文

  • 专著

  • 2019-01-24

  • 1695

中国西部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战略位置重要,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能源基地。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人口密度较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观念落后、社会秩序混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广大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政府协调区域发展,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2001年到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的奠定基础阶段,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截至2012年,西部大开发累计开工重点工程187项,投资总规模高达3.68万亿元,有效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和政府各项促进西部发展的政策支持下,西部大开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融合与冲突、金融危机的机遇与挑战、自然灾害与边疆安全问题的凸显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东西部虽然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在诸多领域依然在扩大,在外界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并没有完全摆脱相对贫困落后的境况。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西部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体现在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特别是地方政府财富积累与社会资源动员能力较中东部而言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状态。在《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比较及我国西部开发模式的再选择》一文中,笔者曾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开发模式应以增长极和点轴开发模式为主,辅之以综合体模式与网络开发模式, 这样点、线、面相结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笔者提出快速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 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在《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和收入差距分析》一文中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是目前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原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起着差距促减的作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较高,以此获得启示来反观西部农民收入问题。另外笔者也进行了大量针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笔者从业多年的一些心得,也是最终出版专著的经验基础。

开发西部关系中国现代化全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处不在东部,而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最终可能也是在西部地区。200211月,党的“十六大”从中央层面首次提出要增强西部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促进西部开发顺利推进。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在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中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2011年到2030年,是西部大开发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身,提升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坚定不移的推进西部大开发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改革的实践,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视野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弥补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就培育与提升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研究之不足部分,即对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和实践层面研究得多,而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理论构建和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模式研究得少。本研究的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二是分别从问题地区和对外开放的视角架构西部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模式的新格局。与已有的研究不同之处是本研究角度新颖,不是就西部大开发政策论述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路径选择,而是从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处于非均衡态势下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出发,发掘西部地区具有不同资源凛赋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的经济成长轨迹、演进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西部通过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与提升摆脱“经济边缘化”提出具体发展模式。这在国内外是少有的。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例所作的大胆探索是运用有关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所获得的成果。这是富有创新研究的成果,在国内也是少有的,特别是提出更有效的、可供操作的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和产业政策。

本成果首先介绍了区域经济理论,内(外)生增长理论,贫困和反贫困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以及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理论,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其次将西部问题地区划分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并分别加以研究;再次基于对甘肃省通渭县、甘南州、兰州市红古区进行实地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提升西部问题地区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模式选择,最后依据相关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关于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分析,本书首先从理论分析入手,介绍对外开放、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然后深入探讨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内外部环境条件,重点分析对外开放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架构,最后以新疆和云南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当地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模式选择,以启发广大的西部地区。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等区域问题的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地区”,这些“问题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关系到区域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西部问题地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地区差距和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特殊区域,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定义为一种根据周围环境变化不断适应和进化的能力,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划分为个体群隐性进化能力和显性进化能力,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身基础和自我造血功能,也不排斥外部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西部问题地区自身缺乏持续的发展动力,仅仅依靠外力支持无法完成跳出贫困循环的陷阱,亟需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完成初始资本积累和建立现代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我国的对外开放历程,在经历全面开放阶段和体制全面接轨阶段之后,目前已进入互利共赢阶段。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有起步早、规模小、发展缓慢的特点,各省份开放度普遍不高,且相互之间也存在差距。但是西部地区拥有中国85%的陆地边境线,拥有中亚地区广阔的腹地,在发展边境贸易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亚欧第二大陆桥和设想中的亚欧第三大陆桥为西部地区向西开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攀升,对外开放在我国西部地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探明了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外开放进程对于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后,笔者又提出“对外开放与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相互影”的观点。一方面,对外开放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既可能增强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可能使一个区域在对外开放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当地的对外开放水平。一般来说,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地区,有能力也有意愿进行对外开放,往往开放水平较高。笔者在本书中,尽可能地探明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积极发挥两者的正面作用,限制发挥两者的负面作用,努力构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对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的西部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