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科技主权”:保护主义与全球化【“一带一路”学术编译系列第30期】

发布时间:2022-08-29 16:21  浏览次数:2171

“半导体正发挥着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将印度转变为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合作伙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在2022年4月发表的言论中明显地表现出国家在高科技发展领域的追求。


一、从保护主义到支持出口导向型产业


独立后,印度面临着殖民当局遗留下来的深层社会经济问题。精英阶层需要通过加强国家的作用来克服结构性失衡。巨大的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规模使政府不再运用新兴工业国家出口导向型模式,而是以固有的自给自足要素推行进口替代政策。最终,多部门工业综合体奠定了印度国家经济发展基础,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议程上的任务是实现技术权威性与独立性。必须提高技术的探索、推广与开发效率,并通过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方法调整现有的措施。新技术的涌入受到严格限制,外国公司必须证明其方案符合计划发展目标、在国内市场上独一无二且能提供公平的价格。与此同时,政府增加了研发与设计的拨款。财政投入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工业部门应用技术的速度和效率,这符合加快工业化的目标。


20世纪60年代,印度逐步消减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初转变尤为明显。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政府开始刺激外资流入资本密集型和复杂技术产业。全球化趋势使印度融入国际合作链条成为必要。正因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和商业化改革,关税调低。这并非促进以出口目标为基础的增长,而是支持出口导向型产业。换句话说,自由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工具。


二、“德里共识”:作为平衡发展的典范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实施的印度发展模式可被称为“德里共识”,类似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德里共识”旨在通过创新和扩大经济对外开放以实现加速且平衡的发展,并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与此同时,政府保留对国内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印度巧妙地利用了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份额扩大、贸易结构朝着服务业转向这一全球趋势。


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合理的规划缓解了1997-1998年及2008年危机的影响,然而,基本的长期性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包括电力短缺、各邦发展不平衡以及影子部门占比大。


三、莫迪的政策:在创新基础上消除不平衡


印度领导层意识到技术资源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总体上应遵循“德里共识”的原则。与此同时,当局不得不考虑各企业的利益,这些企业对进口替代十分感兴趣。为了带动国家生产,当局提出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数字印度”(Digital India)、“初创印度”(Start up in India)、“智慧城市使命”(Smart Cities Mission)等倡议。


一些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该国在轻型汽车生产领域位居第四,在化学品生产领域排名第六,在手机生产领域排名第二。印度成为了IT服务的第二大出口国,自2014年以来,电子产品产量增加了一倍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军工部门。印度在军费开支方面排名世界第三,并力求达到中国的技术和生产水平。大多数技术集中在装配企业(生产T-90坦克和苏-30战斗机),无人驾驶系统和防空技术领域正积极发展。


对于印度而言,长远发展方向是可再生能源。理论上,可再生能源有助于解决长期电力短缺的问题。政府计划大幅增加绿色能源份额。然而,本土公司仍然经不住与中国和马来西亚制造商的竞争,最终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极大地影响了定价。


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半导体产业和电子领域。意识到这一点后,政府计划在该行业投资约300亿美元。尽管如此,在获批的财政开支上,该领域落后于汽车制造和汽车产品生产领域10倍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超过2%,与“亚洲四小”的占有率相差甚远。


印度在处理器生产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生产10纳米处理器造价昂贵,印度的公司在短期内不太可能经受住与“第一波”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中国的竞争。大量国有制造企业为国防和航天部门服务,但不生产商用芯片。另一个问题在私人企业。尽管在营商便利性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初创企业大幅增加(该国在数量上排名第三),但是这些公司的失败率也很高,原因是新技术吸收率低、生产率低以及研发资金不足。印度现在必须加强科研与生产之间及国家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为成为数字革命的先锋,印度需要解决创新与工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增加外国投资和私营部门带来的研发份额。


四、“技术主权”:应对全球形势的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引起了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这将印度在世界技术生产中的地位问题提上日程,引发了关于向“技术主权”过渡的必要性的讨论。


印度试图重新调整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对外经济政策的关键载体),长期以来一直尝试在这两个国家中找到适当的平衡。印度政商业精英担心对从中国进口的廉价设备和电子产品依赖过高,这种担忧体现在2020年印度禁止使用59款中国应用软件,电子产品和IT设备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正在逐渐下降。


尽管两国的贸易争端不断出现,美印关系更加牢固。需要明白的是,印度侨胞在稳定双边关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戚去了美国。两国正在开展高科技军备和基础设施项目领域的合作。在疫情背景下,有报告称,印度想把超过1000家美国公司从中国吸引过来。的确,一些公司已经把生产转移到了这个南亚国家。然而,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首先,疫情对印度经济的打击同样严重。其次,生产结构的调整将耗费巨大的经济成本。事实上,只有少部分美国公司从中国退出生产。此外,并非所有公司选择印度作为它们的目的地。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官僚制度下,该国的企业注册程序繁琐,还存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二是尽管人口众多,印度的购买力还是远远落后于“东方巨人”。因此,尽管有充足的政策刺激,但生产的重新定位仍然是由经济的绝对需求驱动的。


五、俄罗斯和印度:合作前景


需要认真重新思考俄罗斯和印度的经济合作,特别是技术合作。它的基础应该是科学上的相互协作。两国需要研究建立教育平台和科研中心新机制,特别是在工程技术领域。现有投资和新技术集群的创建使印度成为创新发展的中心,电子和半导体领域的联合发展加快了印度迈向“工业4.0”阶段的速度。尤其是考虑到印度快速的城市化和数字化,俄罗斯可以帮助该国建设智慧城市。


两国的相互协作应该超越传统上已取得成效的领域。俄罗斯不应错过印度市场提供的机遇。同时,要兼顾印度经济的具体需求,积极参与国家项目的发展,也要发挥印度在技术合作领域实现国际伙伴名单多元化的能动性作用。


六、余论


在国际危机的背景下,政府监管和政府项目的作用越来越大,将一定程度上刺激技术发展。科创领域政策将符合提高生产效率和开发人力资本的目标。


这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印度精英深知偏向“芯片民族主义”可能带来巨大挑战——在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短期内这位“南亚巨人”将无法独立自主达到“亚洲四小虎”的水平。南南合作伙伴的多样化将受到重视。印度不仅要成为技术的接收者,而且要成为供给者,这符合印度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目标。


从长期看,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有助于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保持增长速度以解决国内社会经济问题,二是提高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正是这些因素将决定作为“技术主权”基础的完整生产周期的特殊性。

 

  作者简介:

伊万·谢德罗夫(Иван Щедров):国立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南亚与印度洋小组初级研究员。


  原文链接:

https://russiancouncil.ru/analytics-and-comments/analytics/tekhnologicheskiy-suverenitet-indii-

protektsionizm-vs-globalizatsiya/


编译:叶诗韵

校对:何 璐

编辑:刘慧颖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0931-891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