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三)》简介--徐黎丽

发布时间:2019-01-24 16:02  浏览次数:21617

       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三)分为五大板块:边疆理论、边疆治理、文化戍边、口岸研究、丝绸之路研究。其中口岸研究是这一期推出的新板块,其中四个板块则是一、二期研究的继续深化。

       边疆理论篇虽然还没有出台我们自己的边疆理论,但我们却归纳出边疆危机的本质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口与越来越少的地球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的归纳,就为我们以后的边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问题基础。另外我们也关注到观念、意识或思想对边疆产生的重大影响,如中国人受“大一统”天下观的影响,边疆统一、国家认同、以和为主便成为中国边疆观念的核心和边疆治理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守中治边、因俗而治、多元一体便成为中国边疆治理的方略。

       边疆治理篇主要关注中间地带、边疆村庄空巢化、边疆集市在边疆治理中的功能。具体来说,本期作者认为加快发展长城、丝绸之路和藏彝走廊等中间地带是当今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思路、以小城大村为途径去解决边疆村庄空巢化的问题;发挥边疆集市在国家边境区域从交通到商品的互通作用也是边疆基层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文化戍边篇则从汉族迁移边疆从而适应边疆多民族文化和中国西北跨国民族传统地方性知识和等两种视角入手论述文化戍边的作用。其中一篇论述了莎车的汉文化通过军事屯田和丝路贸易两种模式传播,分析了汉文化传播对包括居住、生产、宗教、语言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影响,认为莎车地域文化是维汉双方互相选择的结果,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对汉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另一篇则认为中国西北跨国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可分为基于生产的生计知识、基于行为规范的组织管理知识、基于社会互动的交往知识、基于信仰的宗教知识等四种类型。其特点则表现为原生异质性、多元融通性、体系稳定性、持久延续性。其功能则表现为:“居边”——保障跨国民族在边疆安居乐业、“通边”——保障边疆各族的经贸往来、“融边”——保障边疆各族的文化交流、“识边”——加深边疆及边疆人的自我与他者认同、“和边”——保障跨国民族所在国家关系和谐、“安边”——保障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口岸研究篇则从口岸本身和口岸人两种不同视角入手,论述口岸的地理交通作用和口岸人的精神世界。其中以吐尔尕特口岸和伊尔克什坦口岸为例的论文主要论述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的两大国家级一类公路口岸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对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两个口岸和口岸城市存在的管理权属不明、当地人共享其发展成果不够、发展定位不合理、建设资金不足、双边交流协调不畅等现实问题也急需解决。另一篇以中蒙边境马鬃山口岸蒙古人的“微信世界”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则认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中,籍由微信媒介所建构的虚拟网络世界促成了地方社会关系由疏离到维系、由单一到多元、由现实到虚拟的演变。

       丝绸之路篇则从整体和局部的视角论述丝绸之路在中国西北边疆治理和向西开放中的作用。其中第一篇认为丝绸之路贯通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的影响表现在:中国向西开放发展的战略得以实现;中国西北边疆得以拓展和中国版图得以扩大;中国传统治理边疆策略逐渐形成。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西北版图基本随丝绸之路的贯通而奠定。第二篇则认为甘肃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黄金段”是否能够实现,关键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建设“东来西往、南联北接”的交通黄金带;二是花大成本保护“一带一路”“黄金带”的生态环境,保障交通黄金段的生态恢复、道路畅通;三是依靠交通黄金带,发展特色产业,做好贸易中转;四是凭借交通黄金带,通过文化交流与理解,架起内地与边疆各族民众互相尊重、包容、共享、信任的桥梁,促进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

       总体而言,虽然本期仍然走在边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上,但反思我们的研究成果,一是离我们的理论提升越来越近,二是通过研究边疆诸多问题及其解决,离边疆安全的宗旨也越来越近。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0931-8915895